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9|回复: 1

[诗歌评论] 重与轻:汉语诗歌的网络化生态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3: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与轻:汉语诗歌的网络化生态报告

冰马

关键词:网络化 站点 诗歌 诗歌写作者 网络诗歌文化


  最早关涉汉语诗歌的网站应该从《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开始,这是我在桑克的《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诗探索》2001年1-2期合刊,天津社科院出版社)阅读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创立于1995年的北美综合性汉语文学网站,其文学网络月刊中刊发了大量诗歌作品。我没有想到从诗歌在网络上落脚的那天--其真实的历史起源考证开始本文,我也无从着手考究,时间有限,同时按照桑克同文中提供的资料,全球知名互联网搜索引擎Lycos于1999年便列出了228400多个诗歌站点,其中应该不乏汉语诗歌站点。不少诗歌站点甚至只是一个免费论坛,比如乐趣园http://www.netsh.net,这个免费论坛服务器提供商就容纳了上百个,如《或者》、《诗江湖》、《唐》、《诗选刊》、《扬子鳄》等等目前异常活跃的著名诗歌论坛,其他如SOHU、SINA、网易、YAHOO等等中文门户网站下被网虫和文虫们开辟的免费付费论坛、个人网站,谁有这个精力去作甚至不完全统计呢?但是,无论如何,诗歌自互联网络成为一种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始就已经在此筑巢引凤了,而汉语诗歌真正开始落巢,还是按照桑克--诗歌上网的元老人物之一--的那篇文章指出的,诗人李元胜从1998年3月开始筹备、1999年11月24日正式入住的完全诗歌网站《界限》http://www.limitpoem.com应该是最早的非个人诗歌主页站点之一,其创办伊始即设立了"藏诗楼"、"界限月刊"等如今已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刊物,诗歌网站的专业化雏形已经形成。《界限》也是我个人于2000年3、4月间触网初期接触到的少数诗歌网站之一。
  2000年开始,一批诗歌站点诞生了。诗生活网站http://www.poemlife.com、零食岛网站
http://www.lingshidao.com、诗江湖论坛http://www.netsh.com.cn/bbs/3307/、锋刃论坛http://www.netsh.com.cn/bbs/2549/、中国诗人网http://www.cnpome.com等等相继登基。诗歌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大门敞开了。仅仅三年多一点时间,其迅猛的发展态势简直令人卒不及防,从本人在一个月时间内断续搜集到的零星资料显示,对诗歌的这种生存形态进行过有意识的冷静思考的人并不多,仅有桑克、刘泽球、徐江、任知、小引、冰马等少数网站建设者、参与者进行过相对冷静的思考和发言,其他相关言论多半集中于论坛中的争论和出于所谓年度总结考虑而写作的"梳理"、"综述"之类文章的片段。上述几位的相关代表性文章有:《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和《BBS中的网络无政府主义或作为民主实验场BBS》(桑克)、《网络时代的文字炼金术》(刘泽球)、《世纪初,当诗歌遭遇网络》(徐江)、《2001年诗歌网站热点透视》(任知)、《透视网络诗歌》(小引)、《在诗歌沙龙中学习写作》(冰马)、《E时代诗人》(刘东灵)等。
  诗歌的网络化生存从萌芽、诞生到蓬勃兴旺,时隔三年,我也从一个散漫浏览者发展到几乎每日(节假日除外)八小时浸淫其中。2002年2月被小引、朵朵推到《或者诗歌论坛》
http://huozhe.netsh.net值班斑竹位置,正式加入到诗歌站点的建设参与者之列,在论坛的维护与讨论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到网络对于诗歌教育普及、诗歌写作、诗歌写作者的思考与探讨(甚至相互论战)、诗歌作品的传播等等的重要性和伤害。
  本文试图就诗歌在网络中的部分生存形态进行浅陋的分析。

  一、诗歌站点形态各异

  老实说,我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盲人,除了知道每日开机上网外。但我在网络上和口头与书面发言方面对"诗歌网站"一词保持着适当的辨别。就我个人的看法,《诗生活》应该是最典型、技术最成熟的诗歌网站,它的频道包括诗人专栏、评论家专栏、诗观点、诗通社消息、诗歌书店、新诗论坛、诗生活月刊等;从技术上来看,它拥有独立的国际域名,独立设置服务器,所有频道除月刊每月5日或10日定期出版外均保持了动态更新;机构方面,设置了行政总监(CEO)、内容总监(CIO)、技术总监和论坛总斑竹,月刊设置了相对稳定的主编、副主编等职位,为坚持网络自身的独立、平等、互动、包容性精神,论坛斑竹及时更新、补充新鲜血液,按照非商业性专业网站的运作模式操作;随着人气剧增与网站自身发展的需要,三年来进行了两次技术改版,由htm技术向asp技术过渡,仅论坛方面2002年上半年就进行了两次升级,先后建立了诗歌区、翻译区、文化讨论区、视觉仓库区、站务区,并独创儿童诗区。
  我的知识范围内缺乏网络技术术语,对于其他人气与知名度较旺盛的诗歌站点,我将比照上述对《诗生活》的概说进行分析。
  1、相对来说,成熟的诗歌网站还有《界限》,它设置有藏诗楼、诗人照片收藏、民刊资料收藏、大家论坛和界限双月刊等。但是,其论坛2001年下半年建立并于2002年4月2日改版,技术尚不够成熟;有独立域名,但仅仅租用虚拟空间。因界限网刊与藏诗楼的影响力带来的人气和注册人数的激增,虚拟空间迟早将造成网站的资源不足,目前该网站的运行速度已经出现比较缓慢的态势。另外,它主要由从事记者、编辑职业的李元胜个人承担费用和更新服务,从而使各个频道的内容无法做到动态更新。它的最大优势是,界限双月刊笼络了全国十八个省市的近二十位青年诗人任编委(实行淘汰制,连续三个月不工作者按自动退出处理),刊物所表现的先锋性、兼容性等质量体系是传统纸刊无法相较量的。《界限诗刊》还延伸出了英文版。
  2、诗江湖
www.wenxue2000.com、橡皮www.xiangpi.net、或者www.huozhe.net和终点文学http://www.zhongdian.net网站。这四个站点我之所以将其称为网站,因为它们具备了一个文学网站的主要手段:独立域名、虚拟空间租用、月刊、相应人气较旺的配套论坛,同时都经过了一年以上的运行,月刊均按时出版且都在十二期以上。
  诗江湖和橡皮的创立时间在2000年。各自的特点是,其网刊和论坛一个坚持"下半身"写作、一个坚持所谓"橡皮写作"的方向,各自团结了一批在创办人南人与沈浩波、何小竹与杨黎乌青的"写作理论"旗帜下的优秀和典型写作者。橡皮网刊的制作技术目前是中文文学网刊最漂亮的,版式、图片、字体等等都充满创意。但橡皮和终点严格说来并非纯粹诗歌网站。
  这四个网站中或者的首页所设置频道的全面性接近诗生活,但是,因为创办人的技术原因,一年多来,其内容几乎没有更新,甚至有空链结。虽然月刊每月28日定期出版、作品质量较高,但版式过于单调、制作技术实在粗糙。
  这四个网站中前三个的论坛均从"乐趣园"免费申请,无从谈论其BBS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乐趣园"作为免费论坛服务器提供商,其数据库占用的庞大资源与其商业网站的身份差距过大,据本人每日浏览观察,该网站的广告来源并不充分,假如互联网经济长期低迷不醒的话,这种免费午餐迟早将被取消。
  3、 传统纸媒和老牌民刊被搬上网络。诗歌月刊是第一个在网上正式安家落户的正式刊物,一行、今天等等均以虚拟空间和独立域名方式建站;星星诗刊、诗潮、美国新大陆诗刊将过期刊物内容搬上来了,存在、小杂志、偏移、阵地、回归等著名非正规出版刊物也纷纷与网络联姻,注册二级域名,建立主页。
  这类诗歌站点的共同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网络无限的传播空间,让自己的过刊得以在互联网上保存,类似于刊物的档案室;同时,也给写作者利用EM和BBS投稿带来了便捷的途径;对于刊物的宣传、选稿和发行带来一定的效益。比如,一期刊物编定,可以立即将本期目录张布,有兴趣者可以立马反馈索取信息。
  其共同的问题是,严格地说,它们只能被称为"主页",尚处于网站建设的低级阶段,对网络交流的时效性、平等性、自由性尚缺乏必要的认识,骨子里只是传统纸刊(书)的一种形式延伸。比如诗潮和新大陆诗刊所设置的论坛除了有少数人发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二级域名的免费性也往往导致其网络生存的无效状态,比如最近我就无法打开网上星星诗刊了。
  4、部分拥有独立域名和租用了虚拟空间的诗歌站点,没有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网站的框架设置完成了,首页设计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功底,社区、论坛的技术性较强,但是更新无效或者迟缓,有心建设网刊但无力支持其稳定性。主要操作基本集中在自建或免费注册的论坛或社区里。典型的有:个、诗歌报、中国先锋诗歌网等;哭与空则利用合众连横的手段将"汉语诗歌发展资料"等六七个同居"乐趣园"的论坛招入旗下,看似威风凛凛,但网站的建设与诗生活、界限相比相差甚远,还没有将这种联合演绎成真正的诗歌交流的质量和网站建设的技术优势,群策群力的效应根本没有体现出来。这类网站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尚待在时间中前进。
  5、诗歌论坛揭竿而起,小团体林立。论坛同样可以在搜索引擎上直接注册为站点,因而,对于刚刚触及网络者来说,他们会将单独的论坛也认定为网站。比如纸媒《诗选刊月刊》去年年底刚刚触网,在乐趣园建立起自己的论坛后操办的第一件带炒作性质的事情,就是"2001年最佳诗歌网站"评比,所列举的侯选网站名单就将扬子鳄论坛、诗选刊论坛等列入其中。这种含糊的名词使用,我当时就在其论坛上跟贴指出:大概是对网络常识的无知造成的。
  诗歌论坛不计其数,几乎形成了"诗歌论坛造"从而形成"诗歌网络造"的态势。我曾在《在诗歌沙龙中学习写作》(四川发星主编《独立》诗刊第十卷)一文中这样解析:诗歌阵地"网络造"的基本规律是,由几个志趣相投的诗友发起、策划、注册、推广、驻站与助战发贴批贴,从而形成各自的论坛风格。时下人气聚集的网站和论坛,《诗生活》和《界限》以其往来浏览者的本身写作质量、网刊审稿水平的高度和网站技术的完备与言论的纯粹立足;《或者》以所有言论直接针对诗歌文本、极少掺和无谓的人事纠纷和理论口水战而独善其身;《诗江湖》与《唐》因"民间写作"两大"巨头"沈浩波和伊沙的主持、且在写作倾向上的论争甚至互相攻击而显声势浩大;《诗选刊》则背靠纸版期刊发起一系列与其刊物生存密切相关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刀客",从而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论坛上的言论发表技术基本上"傻瓜化",因而,所传载的文本差池不齐,而且往往几十个论坛同时"重复",一方面体现出网络自由化和迅捷优势,一方面导致泥沙俱下。而且,自由与民主精神被严重异化,真实的文本讨论十分容易被吵架斗嘴甚至漫骂攻击所掩盖。
  6、图书馆类站点数量增加。最著名的是灵石岛(诗歌网虫俗称零食岛),北师大外语系在读的博士生灵石(李永毅)创办 ,搜罗了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作品,并提供免费下载服务。"灵石岛不像其他的网站拥有BBS,人声鼎沸的。这里更像一间幽静的阅览室,网友们在这里静悄悄地出没,汲取着诗歌的营养。"桑克如此评价。另一个阅览室是"抚琴居",创办人不详。它们共同的技术手段是,搜集大量的书刊扫描校对后上传。零食岛还花费大量精力搜索网络上最新发表的高质量作品建立诗歌档案。零食岛虽然不设论坛、不接受投稿,但编辑出版有一份电子诗歌周刊,向订阅者举荐优秀作品。无论其网站制作技术如何,我都要对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鞠躬!
  以上六种诗歌的网络物质形态完全根据本人有限的网络知识与经验进行归纳,不求准确,但求梳理,仅供抛砖引玉。

  二、诗歌网刊差池不齐

  在准备本文写作的资料时,我按照《或者诗歌论坛》上的链结、并参考诗生活、界限的友情链,浏览了二十几个网站的诗歌刊物,发现绝大部分网络刊物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定期编辑出版,而且编辑质量、技术水平差异特别大。
  以下几个刊物是我所见到的比较优秀的。
  1、《诗生活》月刊已经连续出版25期,从第二十期由原每月五日改为十日正式出版。月刊主编百晓生,副主编:666、赵霞、及以前的高草,专栏编辑部由桑克、森子和莱耳担纲。
  该刊到第十六期第一次试改版,二十期起正式改版,主要从页面编辑方面增加了漂亮的图片,文字版式也突破了以往简单的排列形式,改为类似于图片制作的方式,更为雅致;增加了月刊封面,目录排列形式由原来的一列直下到不同栏目错位编辑,更为美观。
  所有刊物大致的固定栏目,前期有:本月星座重点推荐一两位优秀诗人,本月推荐为诗选,短诗,随笔/札记/评论,域外译介,个人推荐则是森子、桑克、赵霞等论坛驻站诗人对个人认为优秀的诗贴进行点评,等等;改版后大致的固定栏目有:当月重头戏隆重推出一位诗人的诗歌及相关作品,当月星座是原"本月星座"的延续,当月特餐则根据出刊当月论坛上出现的同题或同类型诗歌作品的集结,诗人专题推荐优秀诗人的方式与"重头戏"的区别是不仅有诗人诗歌与随笔等作品,还配发批评人对诗人的访谈、评论文章,显得更有力度。在线评论由评论家主持当月论坛好诗,域外译介、个人推荐栏目继续进行。
  从上述栏目设置可以看出,其内容丰富,力度强劲,锐意创新。诗生活月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当月星座、诗人专题、域外译介和本月推荐。在诗歌网虫中打下了网络刊物"大哥大"的江山,被人誉为网络世界的"诗刊"。
  2、《界限》诗歌双月刊1999年出版两期试刊号,试刊号1基本以入选诗歌写作者姓名排列栏目,并推出"兰州诗群"和"网上诗人"两个栏目;试刊号2完全是李元胜个人选出的部分正规出版物上的诗歌作品。从2000年第一期起,它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初吸纳了各地计13人的编辑队伍,陆续推出本期卷首语、本期特稿、诗人新作、本期新人、网上诗人、董继平独家主持的外国诗新译、诗生活(诗人自我介绍、访谈等)、诗与论、"地域诗歌栏目"、刊物诗歌选目。
  版式设计方面一直没有较大变化。刊物首页一贯地按照期刊出版顺序排列链结。内容页面上,当期目录在左侧,内容在右。目录链结方式采用电子邮件刊物编辑技术,点击作品链结后,右边内容直接显示出该诗人的文本。
  界限双月刊的品牌栏目:凭借网站创办人与翻译家董继平的友情,从2001年起,将原"外国诗新译"栏目逐渐打造成"本期特稿",由原选发董译的两位以上外国诗人作品改为集中推出一位外国诗人作品,并配发该诗人的照片、简介和为界限专撰文章;凭借强大的编辑队伍,不断推出我谓之为"地域诗歌栏目"的各地诗人作品展览,相继组织了"三城记(广州、苏州、青岛)"、黑龙江诗人、福建女诗人、湖北诗人、深圳诗人、福建70后、山东三诗人、重庆70后、甘肃现代诗等专题,最近一期(2002.3)又推出新栏目"地域诗歌研究",力图将刊物的这一特色栏目进一步深化发展;刊物诗歌选目(2002年改名为"纸质诗刊选目"),则在诗歌网刊中形成了一个另类栏目,与诗歌正规出版物如星星、诗选刊等建设的刊物诗歌选目形成了相映成辉的资料汇存趣味。
  3、《诗江湖》月刊2001年2月4日发布第一期,含合刊在内共计14期。
  该刊的编辑技术十分简单,栏目和文章目录垂直向下分布,用不同的颜色间隔。
  其栏目大致设计有:小母牛翻跟头、新人亮相(又见新人)、江湖好诗(刀丛中的好诗)、新作发表、诗人说话等栏目基本固定;"某人某派"(笔者出于总结需要命名)专辑(如不解四人、岭南四人、天津三架马车、橡皮人专辑、侯马专辑、"情歌王子"王顺健、陈傻子特别推荐、三个女人一台戏等)、"重读"(计有重读第三代、重读莽汉)、江湖--是非之地、在线谈诗等栏目不定期编辑。
  诗江湖论坛开设在先,差不多一年以后同名月刊出版,它几乎和"新口语诗"、"下半身"等量齐观。因此,江湖论战与上述两类写作格局之诗歌文本基本构成了江湖月刊的内容特色。它基本上容纳了"新口语"和"下半身"(大概也就是所谓"民间写作流派"?)的急先锋和代表性文本;同时,诗人说话、是非之地和在线谈诗这三个栏目集中了伊沙、沈浩波、朵渔、徐江等重量级诗歌人物的理论阐释,同时整理编辑了"江湖论坛"上的现场论战资料,进一步"辨明江湖是非",俨然成为2000-2001年度诗歌网络论战大事的资料全库--也将是世纪转换后诗歌历史不可磨灭的史料。
  该刊和界限网刊一样,提供了刊物压缩下载入口,弥补了在线浏览过目即忘、不便保存的缺憾。诗生活月刊20期前有这样的功能,随着网站技术更新和刊物改版,原有的下载功能已经取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或者诗歌月刊基于网站编辑的技术原因一直没有提供这个功能,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失误。
  4、《或者》月刊2001年4月28日正式登基。或者网站由湖北诗人小引和上海诗人朵朵共同策划、出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刊15期,每期于当月28日准时出版。
  其固定栏目有:刊首语、或者星座(二人转、或者前沿、前行者、锋芒、倾向等)、或者拮页英(网络空间、铁流、灯火阑珊、四条汉子、一箭穿心等)、或者方阵(新人新作、青年们、牛虻、短刀、诗现场等)、或者杂谈(诗歌言论、"中间代"、声音的阴影、思索的声音等)。栏目在固定中不断求变求新。
  它的最大特点是,一直贯彻"或者网站"的基本宗旨:或者是你,或者是我。对于各种写法、各种美学追求兼容并包,所谓"来的都是客",尽力摒弃创办者自己在写作中坚持的"唯美主义"倾向。网刊上所有稿件均来自对"或者论坛"帖子的精华编辑,坚持文本水平至上的选稿原则。
  其不足之处有二:一是一年来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尽管大伟友情支持其设计与制作,但其页面过分单调,网刊首页"稻草人行走"的图片制作异常粗糙,每期刊物初出刊时总是会有文字错误或者内容链结纰漏。这一点创办人已经意识到了,并在建站周年之际始潜心重新打造技术质量。二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栏目,兼收并蓄是网络文化自身的本质,但是作为一个刊物,它除了形成美学价值取向风格外,还必须逐步形成自己的栏目品牌,以提高其点击率尤其是其资料保存价值。
  这四个电子杂志在我个人看来基本上代表了到目前诗歌网络刊物的最好状态,各自的技术水平、编辑价值取向、出版历史与周期虽然不整齐,但是,它们作为前行者,作为诗歌的网络化生存形式之一,对于当前诗歌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后来者,诸如个、哭与空、回归、野草、诗中华等等刊物,不仅建刊时间无法与其相较、出版期数的少直接导致了其影响力与文本质量这两个互动因素的无法同比,而且,从出版与编辑宗旨创新方面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花费大量的脑细胞。这类后起之秀目前大多局限在对创办者本人、同人、斑竹的作品推荐方面。如回归其实仍然集中在野航等人创办的同名"民刊"的人物周围,强调着"南方诗歌写作",已经出版六期网刊;哭与空利用在网络论坛方面的合众连横进行极力张扬,但两期出版期刊除了出版周期没有固定外,整个方向和技术尚处于摸索之中;野草的半月刊电子邮件杂志半年来选稿太乱,没有显示出文本水平;个的创办人几乎被庞杂的网站社区建设所掩埋,在刊物方面少有精力打理;诗中华网站的页面设计明显模仿《诗生活》,目前出版的唯一一期网络月刊,主要推荐斑竹和创办人的作品,毫无意义可言。我期待着诗歌网络刊物百花齐放局面的到来。
  这里,我要推荐两个综合性文学网站的诗歌栏目。一个是我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的、已经出版14期的"橡皮"月刊,整个刊物的制作技术应该是目前所有文学类刊物质量最高的,因本文选题所限,不赘述。它设置有"橡皮诗歌",因为刊物由何小竹和杨黎这两个上世纪80年代"非非主义"重要人物执导,显示出他们倡导的"新非非"的强烈倾向,几乎直逼"橡皮派"的流派架势建构,有作品,有理论。另一个是范蓓、刘泽球的终点文学月刊,至今出版17期,虽然是一个综合性电子期刊,但是从我浏览到的第九期起的刊物来看,它其实更倾向于诗歌的力度,9期取名拉金号,,10期阿什伯利号、12期头条是"新诗人"栏目、16期推出的特别人物栏目是普拉斯纪念专辑,另外每期开辟有"诗歌大圆桌"固定栏目,我个人曾经将它有个比较,它类似于传统文学刊物中的"人民文学"的范式--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给它一个排行。

  三、网络版与印刷版交相辉映

  2002年上半年,我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现在诗歌读本》(李海洲等出资)、《野草诗歌》(玉生主编)、《诗界》(李拜天、红松出资)在网站或免费论坛开通伊始即在各诗歌论坛上发布了纸刊(书)的征稿通知,纸媒比网络站点先声夺人,通过纸媒的出版手段进行站点的强力出击,从而提高站点访问量和声誉。随着这三个纸媒在邮路和诗歌爱好者手中的游击,其同名网上空间正得到逐步扩大。
  这是自2000年诗歌网络化生存繁荣以来令人亦喜亦忧的一大现象。
  据本人自2001年5月以来搜集到的纸媒诗歌读本,计有《第三说》、《扬子鳄》、《或者》、《存在者》、《存在诗刊作品集》等二十余种,另从网上得知出版情况的还有《唐》等不计其数。这些刊物大多通过论坛宣传、E-M邀约等网络化形式征稿、选稿。
  对于它们的水平和质量,包括印刷与选稿编辑两方面的,我曾经在年初撰有专文《我所阅读的几种非正规出版物》进行评说,该文因只在《或者诗歌论坛》和《甜卡车论坛》张贴、后被《扬子鳄》和《汉诗发展资料》两个论坛转贴并迅速被刷新的原因,仅形成短暂、局限性的影响;而西毒何殇在拙文发布第二天所撰写的同类文章《试论我所接触的十种诗歌出版物》,后被星星诗刊和现在诗歌读本选载,更名为《盘点2001中国十大民刊》,使用同样直率、尖锐、刻薄的语气进行了批判。
  我在拙作的"前言"中指出:"我知道,网络的刷新速度和毫无耐心可以将一个优秀的人的言论迅速淹没,或者,无论是真实的心灵还是虚伪的表白,都将成为过眼烟云。"这也大概是诗歌站点的建设者们在用心经营诗歌的网络生存空间时开辟"民刊"第二战场的出发点。
  每个纸媒刊物(书籍)的编辑者都希望和自己建设站点的宗旨一样,依赖自己(或者几个同人)的阅读眼光、审美趣味、写作倾向等要素,来编辑刊物,以显示自己的水准和判断,从而为汉语诗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绵薄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我和何殇先生不约而同的批判内容以外,我在这里不得不指出的另一个值得所有纸媒编辑者注意的问题:同一文本的重复"进入"。比如阿翔的《自行车》、《春游李白墓园》,小引的《东直门的大雪》、小鱼儿的《2001年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等,我在正规不正规的诗歌出版物上总是看见被入选,均不下五次。这一方面意味着诗歌或者批评写作与发表的喧哗、繁荣景象背后透着一种虚假的高涨可能性:真正优秀写作者的匮乏导致了书刊编辑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虽然网络给诗歌带来了相对极度宽泛的生存空间,但是诸如诗歌纸媒编辑出版的动机与行为因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带来了模仿、重复的机会,从而在诗歌圈产生了一大批跟风者,使诗歌纸媒的印刷出版形成了一种"诗歌时尚";三、出资人和编辑者出于一时激动而忽视了出版时间的错位,根据本人观察,80%的诗歌纸媒,无论"年选"或是"半年刊"基本集中在上半年的三月--五月、下半年的八月--十月之间,从单个写作者的写作和文本发布周期来看,这个时间段是高峰期,编辑者将积累的稿源进行筛选,相对的好稿在这个时间段"浮出水面"的则因出版物的数量庞大而"堆积"起来。
  这种现象直接的损失是,大量的资源浪费,虽然可能给部分写作者带来迅速的"混个脸熟"、也给极少数真正优秀的文本带来"出淤泥而不染"的条件,但是,每个非正规出版的纸媒都是出资人从自己的饭袋里省下的口粮,每个正规出版物都是在极其艰难的"募捐"环境下"乞讨"来的"工资",这样的批量重复带来的最后结局,在我个人的预期中必然是灾难性的:各个纸媒因此缺乏自己的编辑个性,尽管大家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倾向,但最终的"品牌"缺位导致的将是由免费索取者转变而来的"订户"的逐渐丧失、主办者的热情消殆、出资者的出逃,从而失去出版物自身的继续出版可能和价值。

  四、诗歌E书:向传统出版商叫板

  今年,拥有国家出版许可证的出版商如人民文学、春风等在编辑2001年年度文选时,不约而同地编辑了有关"网络诗歌"的部分。我手头购买的"春风版"除了出有一本以"榕树下"网站主打的《2001年最佳网络文学》选本外,由张清华主编的《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选本中,摘选了部分诗歌网站如《诗生活》上的作品;《诗生活论坛2000-2001优秀诗选》(诗生活网站编辑)和《诗歌的界限--网上现代诗选》(界限网站编辑)均将由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诗选刊(原河北诗神杂志)月刊于2002年初注册建立了自己的同名免费诗歌论坛,并直接在该论坛和其他兄弟论坛上筛选了大量稿件入选每期刊物。2002年第四期干脆直接编辑为"2002中国网络诗歌专号"。诗潮双月刊也注册二级免费域名并利用免费空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相应征稿用论坛,第3-4期也开辟了网络诗歌栏目。老牌的诗刊上半年在开展"诗歌标准讨论"的同时进行了关于"网络诗歌"的专项调查并刊发了长篇调查报告,其下半月刊重要编辑蓝野还屈驾于哭与空论坛任驻站诗人,4月又吸纳了"网络诗人"(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我一直怀疑这个名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下同。)谷禾进入编辑岗位--谷禾在或者诗歌论坛点名向小引、朵朵、阿翔等诗歌写作者、网络空间的诗歌活跃分子约稿。
  在本人和湖北青蛙(龚纯)、苏省莽撞混迹两天"旁听"的"2002中国苏州o吴越诗会"(由诗刊社主办的刊授学员改稿会和国内部分期刊诗歌主编、编辑参加的"诗歌标准研讨会")上,我获悉,诗刊社有望于下半年筹办一次"网络诗人峰会",星星诗刊正在申请、筹备下半月刊,其办刊宗旨就是"网络诗歌版"。而2001年下半年由诗歌月刊主办的浙江金华o21世纪首届中国青年诗会的参加人员,如小引、朵朵、刘春、小鱼儿、康城等绝大部分人,因其"民刊"本身与其同名诗歌网络站点的同血同缘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次"网络诗人峰会暨诗歌网站驻持"的"华山论剑",该次会议的参会邀请函和会况报道借用了网络传播技术,并在与会期间临时组织"网络报道组""及时向各大诗歌网站与论坛同步发布了大量的图文消息"(小鱼儿《2001华语网络诗歌不完全梳理》,原载《诗歌报季刊》创刊号),该刊和星星诗刊都已经开辟了固定的"诗人在线"或者"诗歌互联网"之类栏目,栏目名称和稿件来源均充分体现了对所谓"网络诗歌"和"网络诗人"的重视。
  在"吴越诗会"上,这种现象被苏州68岁高龄但行动依然矫健的诗人朱红称为传统出版商对"网络诗人"和"网络诗歌"的"招安大举措"。我认为以上状况应该是诗歌传媒电子化带来的有效纸质(印刷)生存冲浪。
  我在《"留下多少好故事,说给那后人听"--散记吴越诗会》(载于《诗歌报季刊》第二期)的第八部分这样记录:
  "林莽在对几种诗歌形态进行的定位总结时指出,网络和传统刊物一样,是诗歌的一种媒体,它是新兴的媒体。
  我向青蛙和苏省指出,如果把网络对于诗歌的作用仅仅定位在"媒体"一说上,这是一种无知或者浅薄。诗歌在网络上的表现有其不同的"形态",诗歌网络论坛的功能是迅速发表和交流,它是自由的和双向的,而非仅仅"媒体"的喇叭似声音的单向传送,它更多的是平台,是载体而非单纯"媒体";诗歌网络刊物如诗生活月刊、或者月刊的功能更接近于"诗歌媒体",其差别在于"非权威性"、非付费性和非组织机构性。
林莽进一步指出,诗歌网站和民间刊物是传统刊物的一种有效补充。我坐在大会议室最后一排,窃窃私语地向青蛙和苏省同志指出,这一定位逻辑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上个体与私营经济对以国营和集体经济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有效补充的定位逻辑的强有力延伸。党的十五大报告已经英明地对这一理论纲领作出了巨大发展,指出,个体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据最新统计,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三资"企业的经济总量与国有企业的经济总量已经不相上下,甚至个别地区有所反超。那么,诗歌网站、诗歌网络刊物和诗歌论坛(在林莽的全部发言中,一直通称为诗歌网站)、以及民间刊物的"补充"逻辑,我个人认为应该予以修正,实际上,无论从人气还是从对诗歌写作的推动、诗歌事业的普及和提高、繁荣都完全与传统刊物相比肩,应该说是三分天下。所以,我认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理论的前提下,对这两类诗歌形态的定位应该可以更为准确和公正。"
  本文第二部分专论的诗歌网络刊物其实也是E书之一类--电子杂志(期刊),其水平和影响的广泛性(点击率、下载率、资料性等)绝不亚于以上所及之正规纸媒期刊。
  另一种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编辑、传播的电子书籍是被网虫们誉为"诗歌E书"的诗人、评论家的个人专集。传统纸质书籍的出版渠道的资金筹措、稿件审批、人际关系、出版周期、流通渠道等等因素制约了写作者的个人专集和合集的出版发行。而网络技术带来了一次绝对的出版革命。商业网站博库
www.booku.com制作了一批古今中外的诗集供付费下载;寄生于橡皮网站的"这里生产社"编制的相关诗歌E书,免费提供金斯堡的《嚎叫》、顾城的《布林》、乌青木桦等10几位"橡皮人"的个人诗集、何小竹杨黎执编的1999、2000《中国诗年选》等22种书籍的下载阅读;河南平顶山简单的长诗E书《都市画魂录》于三四月间在网上公开征订、用E-M发行;冰马的个人作品集由其本人以Word文件形式依写作年代顺序分三部分编辑后上传至固定站点http://www.xiangwang.com.cn/chenli/htm.index,可直接下载存档后阅读,作者在部分诗歌论坛上进行了小范围发行宣传。
  诗歌E书的低成本、宣传发行的及时性为诗歌写作者们提供了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成果"的可能性。应该说,如果传统出版商能认识其积极性与可能性的话,应该是不会仅仅用"威胁说"加以简单拒绝的。
  当然,话说回来,目前还很难做到像"界限特稿"那样得到国外诗人付费或者免费授予版权的,特别是对翻译作品而言;而国内汉语诗歌写作者所发布的个人E书的出版发行授权虽然不是问题,但是,其如何提高点击下载率却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
  总之,不管是"招安"还是"不得不低头",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如何逮住诗歌前进脉络和书籍发行码洋、点击率的就是成功的。

  五、如何建设和管理诗歌论坛——兼及诗歌写作者网络化身份的界定

  之所以提出这个题目,缘于本人身兼《或者诗歌论坛》斑竹之一后所遇到的重重困惑及私下或在论坛争论过程中的思考。
  我前面已经提及:"(诗歌网络化生态)迅猛的发展态势简直令人卒不及防,从本人在一个月时间内搜集到的零星资料显示,对诗歌的这种生存形态进行过有意识的冷静思考者并不多,仅有桑克、刘泽球、徐江、任知、小引、冰马等少数网站建设者、参与者进行过相对冷静的发言。"对于网络特别是桑克文章中指出的BBS(即论坛)建设和管理的理性思考有必要提到关注者和参与者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在或者论坛上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对或者若干删贴者的质疑:以诗歌的名义让我想起"以反恐怖的名义",甚至让我想起"以坚决捍卫毛主席"的名义。仿佛旗号对头就可以名言正顺为所欲为。好名声不是靠自我阉割换来的,一个地方净化到没有细菌的时候,生命也该结束了;有权利的人缺乏修养、视野和心胸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当你不能确定对方是犯罪的时候,怎么能够把对方送进监狱?虽然你看得不爽。一个地方没有管理者就会成为一个''''''''黑社会'''''''',一个地方有太多自以为是的管理者那就是一个劳改场,也许它以艺术的名义。"
  这段话缘起于我作为"斑竹",将其另一个帖子的跟贴删除了,这个跟贴有一脏词。这段话的作者是诗人欧亚,发那个调侃玩笑跟贴时化名"害"。相关对话如下:
  黑白:"读者是灵醒的。自会明辨是非曲直。"
  冰马:"我反对把所有问题和责任都往读者(浏览者)身上推,不可能不删,就看怎么删。我有删错的时候,因为操作失误,删错了我道歉,但我没有无故乱删。自由是一把锋利的刀。如果被查封了,还有或者这个园地吗?如果一片叫骂声,就像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野生动物园,你是坐在笼子里进去,还是干脆不去?"
  朵朵:"我从来不可能去一个乐队好听但空气肮脏的酒吧。"
  其实,这段现场"对话"的参与者表现出了相对的节制,虽然每个人的言说并不是十分有力,同时也并没有深入下去,但是,它已经将如何理性地建设与管理一个诗歌论坛的问题有效地提了出来。
  论坛是一个十分自由的地方,正如桑克所指出的:"当我们的声音出不来的时候,我们就渴望这个声音出来的地方。而BBS就是这样的地方,虽然它的自由是有大限制的,说实话,已经是很宽的一个范围了,尽管这个''''''''很宽''''''''是和历史做比较得出来的一个概念。"六七十年代有"大字报"的宣泄形式,但因为"文化大革命"和"造反派"的政治原因,它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工具;八十年代早中期有"西单民主墙",但一方面糅合了过多的政治性因素和历史环境因素,同时,它的小范围以及推广的时代与技术不可能性导致了它作为"民主"和"自由"载体与行为的局限性。那么,当技术的发展将网络论坛这种"声音形式"普及化的时候,我们每个参与者、发言者就应该对它保持适当的"敬畏"之心。
  我曾在《在诗歌沙龙中学习写作》中对汉语诗歌独特的发展历史这样总结:
  "''''''''朦胧诗歌''''''''写作时期在六七十年代,那个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将其诗歌文本压制了近十年,比如多多的早期作品和食指的《我相信未来》,才得以见天日。新诗潮(''''''''第三代''''''''诗歌运动),依靠劣质印刷的非法出版物私下流行,然后在八六年赖于大胆的《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一次集中的集团式作战才''''''''翻身得解放''''''''"。
  网络化生态实际上按照我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对诗歌的写作和传播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已经不存在什么"公开和地下"、"官方和民间"的对立与巨大差距了,无论从传播的时效性还是出版发行的影响力,从拒绝与接受还是普及与提高等哪个方面来看,已经形成势不可挡的潮流。
但是,任何自由与民主都是相对性的,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也同样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游戏。任何现代体育项目都是竞技性游戏,它有相应的规则,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裁判机制,在足球场上,我们一再喊"黑哨",但是,从"龚建平案件"中可能牵扯出来的法律的与道德的、主动的与被迫的等等方面的综合性"黑哨生存环境"不是正在引起国内体育界、新闻界和司法界的深层次反思吗?
  网络包括诗歌论坛的建设者、管理者与所有参与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所有言论必然受到作为人的社会伦理关系、国家法律与网络道德的限制。正如桑克在《BBS中的网络无政府主义或者作为民主实验场的BBS》(拷贝于《或者水坛》站点)一文中又指出的:"它比万花筒、比大海装的东西都要多。难怪有灌水这样的网络词汇。那声音也的确像水,从每个人的手指下,通过键盘的闸门放出来,一小绺,一小绺,支流,河叉,大河,湖泊,水库,海洋……渐渐就成了一个水世界。在大限制里,网络无政府注意诞生了。他们甚至也忽略了那个强加的大限制……因为自由表达者的数量,以及中国平均的文化水准,造成了眼前BBS的奇观。很多著名的、很多专业的BBS正在沦落为垃圾场。"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本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至少如下三种典型的诗歌论坛不良现象:
  1、2001年汉语诗歌的两个诗歌论坛之间出现了一种热火朝天的互相批评的局面,缘起与两个论坛之间的发起人(兼主持人)之间的写作倾向的分歧,从而发展到两个论坛所团结的访问者("诗人")之间的诗学意见的讨论,但因为这场论战言辞的激烈性,加上发言者的情绪、理论水平甚至文化水平、性格差异等等元素的作用,最终导致了两个"宗派"相互漫骂、指责与攻击,"傻逼"、"流氓"、"你他妈的"的叫骂声一时胜嚣尘上。时至今日,我都依然不愿意在这两个论坛上过多逗留。
  2、《诗选刊》论坛上,批评"赵丽华大姐(老师)"作品的帖子一旦出现即可形成排斥正常学术探讨的跟贴长龙。诗歌论坛上的平等、互动的交流是诗歌网络化生态的根本性特质,而以编辑身份出场驻站的赵丽华为代表的诗选刊论坛发起人包括郁葱、宋峻梁等的写作并非是多么多么地高人一等、其艺术水平并非无人可及、不可言说的,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造神运动"?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诗选刊作为老牌纸媒刊物《诗神》的继承人,它原本的那批受益者包括被赵丽华等编辑着力推出过作品的写作者,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同时,一大批表面上或者口头上讨厌"官刊"的写作者,其实骨子里存在着认同感、归属感,期望以"获取欢心"的途径"被赵丽华们相中"。其二,网络论坛的发表便捷与快速刷新的本性带来的言论参与者浮躁的心态,加上长期形成的"民主是我的民主"的传统文化积淀带来的反弹。这种论坛言论"一边倒"情形已经具有一定代表性,或者等其他知名论坛都已经出现这样的趋势。
  3、一个论坛发展到一定时期,就逐渐出现"团体化"倾向。其表现一是,对陌生面孔的忽视,对"老人"作品的一窝蜂批评或表扬;二是从网刊到相应纸媒所选择的作者的圈子意识开始抬头。这将迟早引发"网络诗歌"的宗派化,从而"画地为牢"。到目前为止,我注意到这一事态"恶化"趋势的表现是,年初论坛上出现过的那两篇将山东年轻诗人轩辕轼轲誉为"小太白"和将"80后"的春树誉为中国诗歌历史的"四大师"之一的文章,其炮制者为相关论坛具有兄弟之谊的"跟班"(值班斑竹或驻站诗人)。
  桑克在那篇短文最后给我们出了一个思考题:"怎么保持一个水准,又能捍卫民主的尊严呢?尤其我们面临不同的声音的时候,或者一个低劣的声音的时候,这就对刚刚萌芽的民主意识构成了考问。"
  我在出任或者论坛斑竹之一后一直坚持如下删贴原则:无论怎样对诗歌文本进行讨论、批评、指责,必须没有脏词("粗口"),不得把讨论引向人身攻击与漫骂,不得发表政治言论,不得开低级趣味的玩笑。上面摘引的或者论坛上一则有关删贴的讨论的缘起就是本人删除了朋友欧亚带有"粗口"的玩笑跟贴,我也曾经删除过网上著名的"长安伊沙"在面对其作品的"持不同政见"评点时蛮不讲理的"屁话![无内容]"帖子,当然,最严厉的一次是和朵朵一起查封了署名"乐趣多多"、"这样也不错"的IP地址,原因是其一再发表涉及政治的言论和进行相关网址宣传。对于这些论坛建设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徐江通过《世纪初,当诗歌遭遇网络》、任知的《2001年诗歌网站热点透视》(两文同刊载于《个》网刊2002年第一期)也作了类似表达,说明部分诗歌写作者(诗歌网络化生态的建设与参与者)已经逐步达成了共识。
  "诗歌的新生已从网络开始。网络诗歌将是一个新的诗歌现实。"康城在《第三说2000年卷》中发表的《网络是诗歌的现实》作了这样乐观的陈辞。而小引曾说,"对于网络我现在看的也越来越清楚,网站和论坛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好的却没有几个。这里原来没有观众,大家都是演员,就像一出实验话剧一样,每天都有不痛不痒的争吵,每天都有新人诞生和死去,对诗歌却毫无建设意义。"(《或者--桑克对小引访谈》,诗生活网刊第24期)这是一种悲观的说法。这二人的言说应该是对诗歌网络化生态的典型性表态,但是,我既不主张因兴奋带来的盲目乐观、也反对因遭遇诸如朋友反目、黑客攻击等网络事件而陷于悲观。正如张清华在春风版《2001年最佳诗歌选序》中所言,"毕竟,诗歌在迈入新世纪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诗歌美学要素在网络新媒体的参与、在全球文化情境的影响、在商品时代物质与欲望的驱动下,在青年一代新的生活与价值观念的主导下,正发生着重大的调整,不看到这一点是短视的。"
  诗歌的网络化生存发展迅猛并不以我们当中任何某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已经成为令诗歌人甚至历史不得不注意的客观事实,这个虚拟世界已经和现实诗歌世界开始了一场有效同媾。
  刘泽球在《存在诗刊作品集2001》P43-54发表万言长文《网络时代的文字炼金术》,冷静地总结:
  1、网络文化的自由主义特征,使发表和发言的场所私人客厅化,没有哪一个诗歌文本和观念是绝对有效的,多元化真正成为一种事实。"偶像的黄昏"出现,显示出年轻一代强烈的"弑父"野心。
  2、"里比多的面具",在个人的发表野心得以满足、自我得以彰显之后出现了:占山为王、器官暴露、超前成熟(激素催长)、制造垃圾(思想太监)等迷宫制造者。
  3、痛苦的阅读状态构成了对网络诗歌协作的一个巨大局限:回避深度,限制篇幅。语言的精神属性、智性创造力弱化、退化为文字躯壳,一堆符号。网络成为"文字工厂"。
  4、自由被异化,在网络中比在实在生活中不负责任,有更多充实的理由和条件,从而使人自身的精神栖息地逐渐后退。
  这篇文章和桑克的上引二文是我目前为止搜集到的饱含理性主义精神的有关诗歌网络化生态的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其实,他们已经间接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共同性问题:诗歌写作者网络化身份应该如何界定?
  刘泽球指出:"无论借助于什么样的载体,严肃诗歌写作都有其内在秩序、智性空间和精神指向。我们有足够清醒的必要。"也就是说,无论"网络诗歌"这个词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能否被承认,作为一种可能的文本和行为,它首先必须是诗歌的,其写作者的身份首先依然必须坚持美学意义上的思想与语言同构,在诗歌论坛上的发言应该拒绝"口水化",排斥"网络世界虚拟化"带来的浮躁、散漫、软弱等"职业病",共同维护诗歌的美学本质。
  同时,诗歌写作所体现的坚强、毫不妥协、从人文关怀出发抵达生存与生命本体、向往平等与自由、独立思考等等"知识分子精神"--虽然有人坚决反对这个词语在诗人和诗歌写作这里使用,但我认为诗歌写作者的知识分子身份绝对不可能被抹杀--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被异化为诗歌政治与语言暴力,切忌将诗歌相对宽泛自由的网络化生态"和平演变"甚至"暴力革命"到"诗歌大跃进"与"诗歌公社"(该命名及美学批判参见王晓渔《诗歌公社生产美学》,或者第一卷P46-47)这类虚拟世界的国家化和意识形态化形态。不做诗歌网络政客或者活动家。
  团结起来,明确声讨并严厉打击网络诗歌流氓。他们的存在与泛滥带来的可能恶果是令诗歌的网络阵地的垃圾场化直至倒闭消失。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诗歌网络空间与网络诗歌文化!

  2002年5月1日--7日,上海。

*本文所有资料搜集截止时间:2002年4月30日17时。鉴于网络的动态性,特此说明。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3: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2-23 01:45 , Processed in 0.0428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