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9|回复: 2

[诗歌评论] 重塑中国诗人形象 重振中国诗歌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2 06: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塑中国诗人形象 重振中国诗歌精神
——写在端午节兼怀屈原

罗志渊

    如今,一提到端午节,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粽子。今天,如往常一样,到公园散步,遇到几个熟人,几乎都问我同一个问题:“端午节快乐,吃了粽子没?”我只能回答:“也祝你节日快乐!没吃粽子。”其实,端午节对于我来讲,更多的是想到诗人屈原。而在当今的中国,我不敢与熟人提诗歌,更不敢提诗人……

    我曾写过一篇《给诗歌一个答案》,其目的就是为了解答一些诗歌爱好者的疑问。但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心中仍然没有答案。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现代诗歌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拥护支持呢?你与周围的人谈起诗歌或者诗人,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你是神经病呢?,现在的影视作品,为什么故意损坏“诗人形象”?……这些都让我很疑惑,并引起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端午节,也是中国的“诗人节”,我想就诗人及诗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方面希望能与大家交流一些对当今诗人及诗歌的看法,以解开我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希望大家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诗人及诗歌,以重塑中国诗人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从而重振中国诗歌精神,为中国的文化复兴作出微薄的贡献。

    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经》与《楚辞》,说明中国文学的最初样式便是“诗”。为什么会首先出现诗?人们为什么需要诗?因为诗歌的最原始功能就是“发泄功能”。试想,当时的人们除了劳动,很少有一些娱乐活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们中间出现了诗人,他们根据当时的现实写出了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就这样,诗歌开始在人群中流传。在当时来看,诗歌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诗人相当于现在娱乐圈的明星。

    “五四”之后,中国诗人开始对“新诗”进行探讨,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中国诗歌的方向便发生了偏离,主要是诗歌理论缺失引起的。因为在当时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否定了传统诗词后,传统诗词理论自然就失去原来的功用。此时,致力于“新诗”创作的诗人不得不从国外引用诗歌理论来构建中国新诗理论。然而,西方诗歌理论五花八门,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此时,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现象:一批一批的诗人成立一个一个小圈子,谁都不承认谁是诗歌权威。至此,中国诗歌理论的权威性慢慢褪色,诗歌也成为诗人小团体的精神追求而已。如戴望舒就是在那个年代产生的诗人典型,他的诗歌受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和法国印象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共同影响,他一直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注定了他的诗歌理论具有复杂性及片面性。而在当时来说,他的新诗理论确实有其可取之处,然而片面的侧重西方诗歌理论,颠覆中国传统诗论,使其对新诗的理解只停留在革命上,而不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简单来说,中国新诗的缺陷在于颠覆之后并未继承传统。新诗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脱离了人民大众。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就可以为大家解答一些疑问了,为什么如今的诗歌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呢?为什么现代诗歌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拥护支持呢?因为现代诗歌脱离了人民大众,并不贴切真正的生活。现在所谓的“诗坛”也是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如一些官办诗刊,完全沦为了少数“诗人”互相吹捧的场所。注意,这些少数“诗人”并非真正的诗人,只是打着诗歌的旗号为自己求名利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诗人在人民大众中的形象就是被他们损坏的。

    因此,要重塑中国诗人形象,重振中国诗歌精神。首先,诗歌必须回归,回归人民大众,回归中国诗歌传统,做到有破有立,实现古今融合;其次,要彻底改变当今诗坛的现状,官办诗刊要有人民立场,不能总把自己束之高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再次,中国的诗人要有大胸怀、大情怀,不能总是自苦自怜,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伟大的时代,真正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伟大作品;最后,以屈原的话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重塑中国诗人形象,重振中国诗歌精神,任重而道远,但我愿继续坚守中国诗歌精神,上下求索中国诗歌发展新路。


来源:光明网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6: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2-23 02:50 , Processed in 0.0611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