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7|回复: 3

[诗歌评论] 网络诗歌的生存依据和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4 22: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诗歌的生存依据和发展趋势

雨林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至今将有九十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两次大规模的群众诗歌运动,一次是1958年的诗歌公社,另一次是1976年悼念周总理天安门诗抄,这都是已经定性的历史了。本世纪初网络诗歌的出现,可以说是诗歌运动的一次飞跃,诗歌又找到了新的生存和表达方式了。笔者认为网络诗歌基本可以定性为第三次诗歌群众运动。从七十年代的地下诗歌群,到八十年代的诗歌大展、九十年代的沉寂,本世纪初的网络诗歌的出现,既是诗歌发展的规律,又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有力的冲击,它终将成为一种气候,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势力。
    笔者既不是一位电脑高手,也不是诗坛的名家,再加上与生俱来性格的内向,本不应该对网络诗歌留有什么看法或者与其定什么性。但近半年的诗歌网络生活,心中有许多感触不能不说,如果再压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很有可能会走向另一极端,小则摔电脑,大则就不敢设想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的人,这情形如同写诗一般,不吐不快。

  网络诗歌生存依据

    1、沉寂多年的诗人又开始写诗了。
    九十年代诗歌的沉寂,扼杀了许多很有天赋、才情的诗人。他们在面对诗歌的何去何从上,没有成为一个诗歌阵地最坚强的战士。有的经商,有的步入仕途,有的已改写散文、小说,甚至有一些开始写地摊文学,以此来维持生计。在笔者所认识的诗友同仁中,多的近十年不写一句(应付宣传需要的除外,这是一种出于养家糊口的本能),少的也有三、五年,就拿自己来说,也将有八年的时间不写一句诗。正是网络诗歌的出现,又激发了他们写作诗歌的欲望,一支停了多年的笔又鲜活起来,并且大有传染之势,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特性。网络是虚拟的,这不是贬义,就象精神也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他确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从学校到厂矿一大批诗歌爱好者走了网络诗歌他作的道路。他们相识在网上,相聚在生活,不论年龄大小,旨在切磋诗艺,他们跨越了网上的虚拟,走南闯北,穿城乡、越城市,在小酒馆、在咖啡吧交流心得,探讨、切磋诗艺,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活力。
    2、网络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一首好的诗作,得到传唱、流行,这是每个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是好事。记得有一位知名的诗人,在一次座谈会说到这么一个观点:网络诗歌一旦一种写法形成,他象传染病一样流行开来。言下之意,有辱了诗坛的圣洁和清纯。在他的眼里,一种写法的形成,先要让他写上几百首,形成一定的规模,确立诗坛上的地位,好让大家都觉得他是大师,才能让其他的诗歌爱好者跟着学习。一个多虚伪的灵魂,正是这些人及观点阻碍了诗歌的发展。
    当网络尚未出现的七十年代,朦胧诗的流传可谓是艰辛,他们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私下交流手抄本,他们为一句好诗而激动,为一个很小团体的成立而欢呼。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能理解了,可在当时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创举啊。朦胧诗歌的流传,据笔者了解最早的也要在八十年代初期,而白洋淀诗歌群落却是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的,当你还不知道真正的现代诗歌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他是朦胧诗歌的温床。而我们所了解的诗歌无非是课本上的几首唐诗宋词,或者是传统意义上的爱国诗篇而已。而现在不同了,只要你一上网,稍加浏览,就能知道现代诗歌的方向和趋势了,这不是再好不过的事么。一些八十年代就开始写诗的人,都有这么一个体会,自己写好的诗歌,没人评点,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提高带来了影响,现在只要你往网上一贴,各种意见随之而来,从年前的一、二个字的评语,到现在的评语比诗歌本身作品还要多,总有一、二条意见是值得你借鉴的,笔者就碰到这样的事,一首小诗,不过百来个字,而一名网友写的评语将有五百多个字,让自己非常感动。
    3、堵截了诗歌的抄袭行为的发生。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决定了抄袭行为的迟迟不能发生。
    试想,一位传统的诗歌编辑,他受到了生命及精力的限制,决定了他的阅读范围的有限,也就滋长了部分作者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由于虚荣心在作怪,他们往往会抄袭一些较有实力但尚未成名的诗作,他们可以把广东的诗作,投到上海去发表,以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声誉。为此,各种诗刊不得不花一些宝贵的版面,来刊登一些作者检举信。
    而网络则不同,不要说是抄袭,就是仿写都会很快被人发现的,老毛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只要敢往网上一贴,很快就会被发现的,检举的贴子一张又一张,象雪片一样向你飞过来。看你如何立足。成为从矢之的事,只有傻瓜才会做,在网上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编辑,你想要留有一席之地,只有靠本身的作品说话,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原创。

  网络诗歌的发展趋势

    我不是个完全的诗歌工作者,不知网络诗歌应从哪一年算起,但近半年的网络诗歌生涯,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有网络的出现,就有网络诗歌的出现,诗歌这个文学体裁最早的出现者,他有着新鲜的、充满活力的特点。他是文学中的文学。
    1、从网名看网络诗歌的发展。
    记得2001年初涉网络诗歌时,在各诗歌网站的网名,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小公鸡、大肥猪、穿短裤的猫等应有尽有,只要你能想得到的,肯定能在网上找到。而到今年,则不同了,许多网友开始用自己的名字或者笔名注册、发言,也用同样的名字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诗作或诗歌见解。真正做到了网上与生活的统一。在《诗选刊》第四期网络诗歌专版定稿后,诗选刊编辑部把录用名单往论坛上一贴,每个人都象在摘面具一般,不亦乐乎,有的连忙给编辑部声明使用真名发表作品,从此一些奇怪的网名正越来越少。现在各个网站上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发表诗作和好的评论时用相对正规的网名,发表反对意见的则用即兴的、饶有情趣的网名,或调侃或愤世嫉俗,真是妙趣横生。一般每个网络诗歌作者都有一个笔名及几个网名,活跃了气氛。
    2、网络诗歌的稿子质量一点也不差。
    有的人说,网络诗歌的稿子质量太次了,什么都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网络诗歌的稿子质量是参差不齐,呈鲜花和野草并存状态。有一点写作常识的人都知道,正规刊物登出来的作品都是经过几审的,才能付诸编印,从而保证了诗歌的质量。你再更深层次地想一想:业余作者的投稿,到了第一个编辑的桌子上,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只不过是只有一个编辑看到没有说出来而已,而现在各论坛的诗歌也就象是第一个编辑桌子上的稿件,这又有什么区别呢。你再去看看各个网站编的网刊,如《诗生活》、《或者》、《缺席》、《汉诗在线》等,哪个网刊不是有血有肉,选的作品有的比传统诗刊的稿子质量还要高出许多。最明显的一点,传统纸刊还要考虑到政治影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网刊则不同了,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则要你没有明显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在艺术方面你尽可以前卫、探索,没人会来特别干预,充分发挥诗歌灵活、多变的文学样式,为诗歌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网络上一批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为网络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想提到某些人,以此来燥作或包装,但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到,那就是安徽当涂的阿翔。当我在网上看到《大地访诗人》栏目中孙文涛采访阿翔的这篇文章,脑海里跳出这样一个公式:阿翔=赵一凡。虽说名不经传的阿翔与《今天》的编辑赵一凡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来说),但是将来的十年、二十年呢,就很难说了,他们是两个时代的人,但同样的为诗歌事业作着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是何等的相似啊。相似之一:他们两个都是残疾人,赵一凡是拄着双拐工作,而阿翔是右耳失聪左耳仅有一点听力,是个接近聋哑之列的人。相似之二:他们都有着坎坷的生活经历,赵一凡由于保姆阿姨的不小心,导致从小瘫痪在床;阿翔在三十岁就不到离婚,为了寻找自己的孩子,到处流浪,现在还在为生活所困。所不同的是赵一凡由于众所周的文化大革命使自己多了一层磨难;相似之三:他们都为诗歌事业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收集和保存民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出版和发表,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的《今天》前四期都是由赵一凡提供的,当时赵一凡保存的手稿,有的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可想而他为诗歌的事业作出了多大牺牲。现在网络上的活跃分子如《诗歌报》的小鱼儿、《汉诗资料中心》的世中人、《诗中华》的雪野、《或者》的小引、朵朵等不计其数,正是他们出于对诗歌的热爱,都在作着自己应有的贡献,并且都投入了不少财力和精力,要知道诗人没有几个是大款的,都在为生计所奔忙。让我们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吧:老铁、老枪、桑克、李元胜、李拜天、紫衣侠、乌瓦、红松、天乐、五木、姜绍华等。在此恕我不能一一赘述。
    4、网络诗歌将成为传统刊物的选稿基地。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扬子江》诗歌论坛。成立于2002年5月1日扬子江诗歌网站是由上海东方网东方论坛强强联合,共同成立的,他的口号是网络到纸张印刷的直通车,这是网络诗歌发展到现在跨出的很大一步,从2001年的《诗歌月刊》举办的金华诗会到《诗刊》下半月刊的网络选萃。2002年4月的《诗选刊》网络专号,网络诗歌已不得不让传统所认同。各家传统刊物也纷纷开出了各种论坛,目前有《扬子江》《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等一批官方省级刊物纷纷开出了网站,据了解,下半年,双奖《星星》诗刊也就开出网络论坛,和以网络为主的下半月刊,《诗刊》的许多年轻的编委也正在网上活动,他们是大卫、达摩、蓝野等。相信不久的将来诗刊社也将会推出网络论坛的,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潮流,谁也挡不住的。
    现在乐趣网上的诗歌论坛就不下百个,与传统媒介的十大诗歌刊物,大有抗衡之势。许多网络诗人已经忘了传统意义的投稿,而这些人将是以后诗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富有生命力。今后,诗歌网站为了生存,必将推出更多的民刊,一些官方的刊物也将把自己的论坛作为重要的选稿基地,而不是现在的一个小栏目,所能容纳的。
    在这里请允许我再一次为网络诗歌作出贡献的官方编辑表示敬意,他们是《诗选刊》的赵丽华、〈诗潮〉的刘川、〈扬子江〉的子川,他们为网络诗歌的发展同样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文章写到这里,意犹未尽,还是让其他一些网友发表一些意见吧。我想借用谢冕先生为《朦胧诗选》作序的标题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历史将证明这一切,网络诗歌必将成为第三次群众诗歌运动,这是不争的事实。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2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2-22 20:45 , Processed in 0.038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