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6|回复: 4

洪烛、古筝谈官方诗刊和民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1 21: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烛、古筝谈官方诗刊和民刊


时间:07-05-08 地点:中国南京
谈话人:洪烛、古筝
 
 
   洪烛:我觉得可提供诗歌发表的官方阵地比较少,而且以前的报纸好像都不怎么刊登诗歌,杂志给诗歌的版面也很有限。从供需关系来看,诗歌的产量又很大,但能够提供发表的渠道又非常窄,所以最早的诗歌民刊出现了。
   80年代的民刊都是靠大家集资筹钱,印个300-500本的,像这种民刊的生存也很艰难,它真正的传播范围也有限。可后来网络出现了,好多诗歌网站实际上客观的承担了民刊的任务,它是一种高科技时代的民刊。
   我就在想,为什么有了网络之后,还会有大量的纸质民刊出现呢?按道理网络取代了民刊,它可以像其它所有纸质媒体一样都受到网络的冲击,可现在的民间诗刊非但没有受到网络的冲击,却反而更多了。我还是觉得由于诗歌生命力的旺盛。
  
   古筝:你说网络的出现等于替代了民刊的一种功能,可为什么还会有大量的民刊出现?我个人的体会,那是一种“铅字情结”。官方刊物靠国家拨款,他们还处在计划经济和垄断中享有特权。有传言个别编辑互相发稿,甚至诗权、诗钱交易现象的存在,一旦不在其位他的作品就很难大量发表,这不得不使得官方刊物的声誉和口碑日益下降。其实最好的诗歌在官方刊物很难发出来,可在民刊中却得到重点推荐。
   在现行的审核制度下,官刊发出来的一般都是二、三流的诗歌,真正的好诗却在民间。很多人的作品在官方刊物和媒体发不出来,但他需要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我这样理解他们的,读书还是要拿一本书看的。他还是认为能够在官方刊物发表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即使是在纸质的民刊上发表,他也觉得是一种承认,甚至是一种光荣。作品在民刊刊登出来后,拿着纸质的刊物看,就和在网络上看那种感觉就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自己的东西也变成了铅字了,可以拿去给家人、朋友和同事欣赏。所以民刊便是顺从民意,同时满足了各种需求。
   而一些优秀的民刊拿出来的质量可以高于一些官方刊物,现在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就算我们的作品是发在民刊上,不是被国家认可的,但我们拿出的作品质量却是过硬的。他就有这样的铅字情结和心态,所以民刊会越办越火。而且民刊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后在制作上更漂亮,更引人注目。我分析是这样的原因。
  
   洪烛:你刚才所讲的就是一种“铅字情结”。我觉得你这个分析有道理。民刊的信誉度在上升,而官方刊物的信誉度在下降。就官方刊物的很多束缚,有些尖锐、新锐、非常有创新的作品在现行的审查制度下反而发不出来。但为什么说真正的好诗在民间呢?既然好诗只在民间,它只能依靠民间的刊物。
   我倒是觉得这些年诗歌创作者和爱好者特别多了,而且诗歌潮流的繁复,因为诗歌是追求创新的艺术,实际上它的每一个刊物都是它自己的一块阵地。我觉得民刊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每个民刊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就相当于代表一个流派或者一个风格。就像开餐馆似的,都有它的特色菜和主打菜以及地方风味。
  
   古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包括很多写诗的人都不买各类诗刊。很多人看了一些官方刊物觉得没有什么可看就不再去订阅,投稿N次后都石沉大海,他也不在去关注那些刊物了。他们在民刊发表后,便更关注各类民刊。
   还有好多官方刊物的主编年龄都偏大,他不能接受新生事物,有些创新的诗歌他认为看不懂或者太标新立异,所以他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愿发这种东西而让自己承担责任。民刊有几点好处,很多民刊的创办人都很年轻,有活力,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和包容各种流派和风格。在某方面,我觉得民刊的水准是较高的。民刊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都免费赠阅,免费赠阅就和官方刊物有很大的区别。虽然说民刊一般一期只印制500-1000本,但这500或者1000本则可以保证全部送到每一位诗歌爱好者的手中,所以民刊才能全部真正送到诗歌爱好者的手中。
  
   洪烛:因此民刊的传播力反而比官方的传播力要广。因为它首先是免费赠阅,诗歌爱好者之间大家互相内部交流的,他面对是一群相对专业的诗歌爱好者。所以无形中,民刊都是送到一些真正诗人的手里。因为官方刊物传播到图书馆或者一些爱好者手上,而对全社会的,但民刊是在专业的层面上,都是一帮诗人之间的。第二,就是官方刊物的编辑力量都老化,老化的不仅是一种年龄,另一种还有思想,包括艺术观的老化。他们在观点上是停滞的,有的还停滞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对新生事物很多都无法接受。
  
   古筝:如果仅仅是停滞在80或者90年代那还算好的了,有些甚至还停滞在50年代。
  
   洪烛:相对来说,他们就比较保守点,自身的老化就是他们无法克服的原因。第二,它毕竟是体制内的刊物,还有好多外在和客观上的束缚,有些太尖锐太偏激的作品,就没法发出来。所以我觉得官方刊物发表的都是比较折中和中庸点的东西。不过官方刊物也在进步,也有些水平也比较好的诗歌,但可能它不是最好的诗歌,或者是良好的诗歌多了,优秀的诗歌就比较少,优秀的诗歌相对来说是比较有棱角的。
  
   古筝:还有它推出的新人较少,名人和老面孔较多,关系户和人情作品不少。
  
   洪烛:民刊很多是推新人的。在这点上民刊的信誉度大大上升,我觉得和这个有关系。民刊给我的感觉就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似的,因为民刊和民刊之间还有相互的交流,它不止我这本印制1000本,它和其他民刊还有串联的活动,他们各自有之间的势力范围又串联起来,就形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或者无名诗人联合起来,这种力量非常强大。所以造就了最近几年的诗歌,民间的诗歌反而成为主流,而官方的反而成为非主流。
   因为80年代和90年代都是官方属于主流,民间非主流,所以民间属于没被社会认可的。这几年好像有点颠倒过来了,大家反而都认可好诗在民间,认为在民刊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诗。
  
   古筝:还有我认为民刊它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阵地,而且这个人数很多,那就是有一块非常大的网络诗坛做后盾。就比如我主编的《陌生诗刊》,我们不仅立足于“月下青荷”论坛,并向全网络诗坛征稿。
  
   洪烛:有些民刊还印制的非常精美,采用的纸张、版式甚至比官方刊物还漂亮,给人富可敌国的感觉,反而感觉比官方的资金更雄厚。现在好多民刊和网络是互动的,比80年代的民刊更强大,它基本上属于水路两栖似的,它有网络诗坛这个强大的后盾,然后又有纸质刊物,它是互动的又互补,这就是好多官方刊物没法比拟的,官方刊物虽然有纸质媒体做主阵地,但它没有网络作依托。
  
   古筝:不过有些官方刊物现在也在网络开设论坛了,但形如虚设,它的编辑很少去打理论坛,更少从中选稿,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网络选稿。
  
   洪烛:他们的论坛至少也不活跃,和真正民间意义的网站是不能相比的。
  
   古筝:就拿这次我主编的《陌生诗刊》创刊号来说吧,我们确实85%的稿子是从网络投稿中选用的。我们的刊物虽不像官方刊物那样可以支付稿费,但也不缺少好稿源。在创办的宗旨上,我们坚持保证民刊诗歌的质量,一切以文本的优劣说话。在培植新人方面,我们也采取多鼓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然后他就更有兴趣来论坛和你交流,并很积极的来投稿。所以我就说,民刊在灵活性、质量两方面都有优势,但民刊同时也存在着资金来源的困扰问题。打个比方说,有时候就是吃了上一顿,很难保证下一顿什么时候可以再吃。那不是主观方面的,主要是客观因素。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不少不错的民刊办了不少期后就停办了,主要就是资金的问题。但至今仍有不少民刊顽强的坚持下来,比如《诗参考》、《诗歌与人》《新城市》、《诗歌报月刊》、《诗家园》等等,还有我最近看到周瑟瑟新创刊的《卡丘主义》也很不错。
  
   洪烛:另外我觉得如今的民刊为何如此兴旺?还有一点原因,我们刚才谈话时我突然想到的,还跟官方刊物它的改进有关,和它对民刊的态度也有关系。
   因为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民刊和官方刊物是相互对峙的,即使它各占半壁江山,井水不犯河水似的,当时官方刊物对民刊多少还有一些歧视的心理,一种绝缘和不屑一顾的态度,就是说不和民刊打交道。新世纪以来,官方刊物他们对民刊的态度也不一样了,甚至是带着接受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民刊了。因为民刊的数目和势力太强了,使得官方刊物觉得不得不尊重民刊了,它现在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看待民刊,甚至好多官方刊物对民刊推荐的作者和作品也会引起重视。
   你在民刊上有好作者好作品推出来,官方刊物也会看到这样的民刊,然后它也会重视。所以好多民刊无形中便形成了官方刊物的初审权,真正诗人的初步选拔就像海选似的,初步选拔权反而落在民刊手上。但民刊所发现和推举的好多优秀诗人,官方刊物反而从他们推举的诗人中开始选拔,我倒是觉得现在是民刊和官方刊物形成的一种互动的状态了。官方开始尊重民刊推举的诗人,好多诗人先在民刊成功,然后后来进入官方刊物。这好像成为现在的一条成功道路了。
   我觉得就算你先在官方刊物开始成功,有的反而不见得成功。就目前来看,或者你仅仅在官方刊物获得声誉度,但是民间不认可你还是不灵。相反你在民间获得认可后,官方刊物也会再次肯定。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一个诗人授勋的仪式还是在民间进行的,民刊的强大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不可小视。我觉得未来或者在不远的将来,民刊和诗歌网络有可能成为诗歌的主战场,官方刊物反而有可能退为第二战场。因为以前真正主战场是官方刊物,民刊是第二战场,现在好像不一样了,诗歌探索阵地反而都是给民间诗人攻克下来的。
  
   古筝:我觉得现在的网络诗人也赶上一个好时代了。就是说在以前的80、90年代,你要搞一个民刊就和地下工作者一样的小心谨慎,而现在的政策和环境宽松了许多,你只要不涉及政治和色情,不进入市场销售,只是内部交流,免费赠阅,就不会有多少人来干预你。在这点上,我觉得是因为有一个宽松的气候,所以才促进现在民刊的繁荣。
   通过这次我主编的《陌生诗刊》创刊号,我对民刊创业个中的艰难还是体会很深的。民刊现在确实很繁荣,但做起来很不容易,另外就是说能够坚持下去,前面说道过的资金对一些民刊来说确实是生存的很大问题,前景还不是很乐观的。
   虽然我觉得现在的民刊有很多优点和优势,但长期坚持得考虑生存问题,这毕竟只有出没有进的问题,资金的问题是民刊目前的根本问题。虽然大家对民刊的质量很有信心,民刊和官方刊物相比,官方刊物有稿费支付的优势,民刊没有稿费,但还是有大量的人来投稿,但就是说要把民刊坚持下去要经受长期资金的考验。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目前的《陌生诗刊》已经正在做第二期征稿,但第三期的资金的来源尚还没有具体落实,有时候的感觉就像有一顿吃一顿似的。
  
   洪烛:因为民刊的主编就像一个船长似的划这条船,而这条船是泰坦尼克号?还是能够扬帆远航,这就是不可预测的命运。
  
   古筝:你说做一期两期的不要紧,可长期坚持下去就是无底洞。这钱一直靠赞助或者长期集资都不是办法。还有因为诗歌民刊比较纯粹,不做企业广告,它就存在很大原因的资金问题。我不知道别的民刊具体怎样操作的,但有时候也有交流,也都谈到现在的资金比以前吃紧。就拿《南京评论》来说,他以前资金运转的还不错,可去年年底的一期却拖了很长时间才出来,就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官方刊物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我在想那么多的民刊,最终到底能有多少坚持下来,官方的刊物当然能够继续办下去,除非国家不做了。民刊的困扰很多都是资金问题。
  
   洪烛:我觉得就目前的环境还没有真正规范,我举个例子来说,现在还没有纯粹的文学基金会,中国没有这个。所以民刊还是几个操办者大家集资一下,他只是一种集资性质的,因为集资性质就不稳定,都是私人掏腰包。但我觉得真正从诗歌来说,我还是坚持乐观的态度,会出现诗歌基金会的。很多企业财团能够赞助诗歌,诗歌好多运作也可以走向商业化道路,但不是诗歌商业化。就是主要保证艺术的纯粹性的同时,它也会开始考虑给赞助人的一些商业性回报的方面。我倒是觉得未来如果诗歌真的要良性化发展,民刊要走出象牙塔,因为现在民刊的个中甘苦,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是民刊还在象牙塔里面。
  
   古筝:民刊从质量和纯粹性上来说确实是在象牙塔里,而且根本无商业运作,一切都是赞助人无偿的奉献,可以说有出无进,就像有人对我说做民刊等于在“烧钱”。
  
   洪烛:就是说真正赞助民刊的人来说,很多是一种奉献,他不求回报。但是这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我觉得要扩大这种资源还是要考虑诗歌怎么和社会接轨,还是要采纳商业化的手段。我个人觉得诗歌创作交流的时候,保持艺术的纯粹性是需要的,但有的时候,当我们运作它,做一个网站或刊物,作为一个个体的诗歌创作者来说,我到认为他不应该拒绝商业化。我赞成运作的商业化方式,但不赞成诗歌娱乐化,你可以用商业化的手段来传播,但娱乐化涉及到诗歌的文本了,我倒宁可商业化也不要娱乐化,在创作上作者不要有娱乐化的概念。
  
   古筝:我理解的就是说,诗歌的商业化你可以在诗刊上给他的产品适当作些广告,但是这种广告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诗歌刊物的读者局限性比较大。但你的诗歌不能因此商业化,后者我是不大赞成的。
  
   洪烛:我倒觉得我们刚才讨论的民刊话题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总结:民刊这几十年的斗争好像是从农村包围城市,而且确实是成功的。因为一开始民刊是属于被官方刊物孤立的,官方刊物对民刊有歧视心理,民刊长期处于被孤立是状态。但进入新世纪后,官方刊物发现它如果想继续孤立民刊,结果会造成它自己被孤立,官方刊物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再和民刊不沟壑和联手的话,官方刊物自己就要到穷途末路了。
  
   古筝:官方刊物也需要作者和读者的支持,而民刊的读者比它还多。民刊就像是十分田到户,产量和质量都很高。
  
   洪烛:它感觉自己面临穷途末路,所以官方刊物在新世纪以来改变姿态了。它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不再采取孤立民刊的态度和政策了。所以在这点上,民刊的胜利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因为后来城市发现自己都要被孤立了,农村它那个包围太广大了,城市反而成为一个被孤立的据点了,随时都面临被攻克的局面。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诗歌本身处于萧条时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诗歌呈现一种崩溃的状态,官方刊物也逐渐萎缩,它意识到和发现自己的敌人并不是民刊,而是市场经济,还意识到不管官方刊物还是民刊都应该联合起来,光靠官方刊物的力量是拯救不了诗歌的。
   后来官方刊物和民刊进入联手和互动的状态了,他们共同对付市场经济那种物质的冲击,(包括网络也算民间的)这几个联合起来,就造成这几年诗歌的繁荣。就是各自姿态的转变造成的繁荣。而且民间也不像那时候那么抵触官方刊物了。我清楚的记得,90年代的一些诗人都不愿意给官方刊物投稿,为了表示自己的纯粹性,他有种我不就在官方刊物发诗歌的非常坚决的态度,但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这样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诗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把这当成一种“降级斗争”了,而是互相联手起来,当成一种战略伙伴关系了。我觉得所以形成诗歌今天的繁荣。
   诗歌也比较适合搞活动,现在各地都在搞诗歌节,我很少看到小说节和散文节,因为中国一直有诗歌的传统,作为一个诗歌大国有他千年的传统和文化背景。我倒是对未来的诗歌持很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它会越来越好,好比条条道路通罗马,它的道路会越来越多。
  
   2007/05/14整理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2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21: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1: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5-1-3 11:25 , Processed in 0.0395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